延安,窑沟里长出了红色中国。范家楼,日照的“小延安”!
【1】
近现代以降,特别是抗战军兴后,范家楼的名气,缘其在“红色日照”成长中的地位。
1911年10月10日,武昌首义,民主革命浪潮席卷全国,范家楼深受影响,通过砸庙搬神等活动得以教育和锻炼。
1919年的“五四”运动,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,马列主义迅速在中国传播。此后不久,范家楼村进步学生范熙彭、范干民、范奉吉、范熙信、范奉进、范象明、范熙合、范熙正、范熙瑞等人就受到了影响,满怀激情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,回乡传播新思想、新文化。
1937年“七•七事变”爆发,抗日烽火燃遍全国,日照地区也群情激昂,一些杂牌队伍打着抗日旗号乘机招兵买马、占山为王。范家楼的9名学生满怀民族解放的正义感,四处奔波寻找共产党、八路军。范熙彭(希彭)和范干民经几个月奔波,于1938年秋终于找到从延安抗大返回日照的共产党员杨心培。经其介绍,进山东抗日军政干校所在地沂水岸堤学习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38年11月,范熙彭、范干民从岸堤干校结业后,由鲁东南特委安排回日照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,开展地下工作,宣传抗日,动员青壮年参军打鬼子,很快就有范庆服、范庆德参加八路军。同时,发展范崇学、房振英、范熙信3人入党,成立范家楼村第一个党支部,范崇学任书记,范熙信任组织委员。
1939年,以范景蘧为书记的中共日照县委迁入范家楼,以八路军办事处的名义对外办公。经一年培养、考察,发展范熙迎、范崇希、范崇让、范象明、范崇举、范伟佐、范崇收、范奉吉等8人入党。接着,范熙彭、范干民又在台庄、吉洼、窝疃、下卜落崮、高庄、竖旗等邻村发展胡润洲、张玉相、胡善述、吴开敬、胡润石、王文焕等入党,并成立党支部。范熙彭、范干民这期间发展的党员抗战时陆续担任了县、区、乡领导工作,如范崇收、范奉吉在县大队任职,范崇学任区武装自卫团团长,范熙信任乡党支部书记,范熙彭任县委宣传部长,范干民任七区区长,范象明任区委书记等,从而使日照县西部抗日力量迅速发展壮大,为帮助掩护鲁东南特委、日照县委、八路军办事处作了大量工作。
1939年夏,日寇对沂蒙山区大扫荡,烧杀抢掠,妄图短时间摧垮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民主政权。同时,在范家楼周围的陈疃、官庄等设据点,对范家楼造成很大威胁。对此,范家楼党支部按上级指示,一方面选拔30名精明强干青年,委派党员范熙瑞负责,拉起抗日队伍——自卫团,站岗放哨,盘查行人。另一方面,派党员范熙合、范惠东打入官庄据点,混进维持会当了书记官,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。后来,又派范庆吉当了伪军大队长,这样鬼子的据点就成了我党的掩护所。同时,建立情报站,及时收集情报向上级传送。当年12月,党组织决定从据点撤回范庆吉,临走时又带回5名不愿汉奸的士兵和步枪4支、子弹200发,连人带枪交给县大队。
1940年春,以范家楼自卫团为骨干,联合邻村建乡武装分队,约200余人,范伟学、范伟亭为正副队长,凑大枪32支,子弹、手榴弹一宗。同时,发动群众自制土炸弹、土地雷、土炮、铁抬杆,研制出拉雷、踏板雷、绊雷、连环雷等,夜间在泰石公路埋地雷,专炸出来扫荡的鬼子,好多次扫荡的鬼子被炸得七零八落。
有一次,陈疃的鬼子和汉奸出动大批人马扫荡范家楼,情报站及时送出情报,各班、排在东岭、西岭和村南公路埋地雷,并分别设伏截击,鬼子、汉奸一进入伏击圈,一声喊“打”,顿时枪声四起,地雷成片爆炸,手榴弹铺天盖地,鬼子、汉奸被打得晕头转向,还没来得及还击就以为是县大队来了,抬着死尸和受伤的鬼子、汉奸窜回据点。战斗中,一枝枪由于打子弹过多,枪筒子裂了一道大口子。
又一次,鬼子到三庄扫荡,范家楼自卫团配合区中队奋勇作战,狠狠打击了敌人,敌人夹着尾巴逃窜了。这次战斗中,队长范伟学在北岭负了伤。
为消灭恶霸、惯匪杨百福,滨海军区老六团战前派侦察员勘查地形,先来到范家楼村北秘密联络站、陈家山前王义经家落脚,村党支部派自卫队员范象明等人协助,化装成拾草的接近据点详细侦探,并由范象明绘出地图,老六团的一个营和日照县地方武装,按地图作好了攻打杨百福老窝——上蔡庄战斗的一切准备。在包围上蔡庄前,范家楼党支部派出了范熙东、范崇转等民兵带路,直奔战斗地点。此次战斗,毙伤杨匪官兵20人,俘虏40人,杨百福被生擒,后其因伤势过重毙命,使这个杀害范干民的刽子手得到应有下场。
1943年1―4月,滨海地区主力部队老六团进驻范家楼,准备消灭盘踞在窝疃的惯匪、汉奸朱信斋部,团部设在积极支持抗日的开明士绅范聚东(范熙彭之父)家,并有电台等通讯设备。
是年,鬼子为控制莒日公路,在范家楼东岭建了碉堡。对此,范家楼自卫团不屈不挠,组织群众“躲反”,坚壁清野,把衣食用具全部藏在山洞,群众转移到窝疃、上卜落崮的山涧,自卫团昼夜不停打游击,弄得敌人晕头转向。
1944年,上级决定派滨海六团、十三团、新百十一师,配合当地民兵消灭惯匪、汉奸朱信斋,一举拔除石沟崖据点,生擒朱信斋以下官兵400余名,群众称“杀朱(猪)过年”。当时,指挥部设在范家楼村范伟行家。在这次战斗中,范家楼自卫团作出很大贡献。随后,他们参加了攻打石沟崖、甲子山等一系列战斗,拔除了村东岭敌人的碉堡。
抗战胜利后,范家楼自卫团接着投入到解放战争,大部分成员参加了人民解放军,转战大江南北。
【2】
抗战时期,范家楼的“识字班”,远近闻名。
为实现全民抗战,范家楼村党支部积极宣传妇女解放,号召她们冲破封建束缚,跳出家庭小圈子,投入到抗日救亡中。该村率先成立妇女救国会,妇女们组织起来,自己解放自己,掀起放脚运动,把缠小了的脚从裹布里解放出来,和男人一样能生产、能支前、能参战。同时,组织上夜校,识字学文化,学唱抗日歌曲,演出宣传抗日的节目。因那时参加夜校的多是没结婚的青年妇女,所以“识字班”一词成了她们的代称,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支前,范家楼的妇女积极支持家人参加抗日队伍,该村模范抗属房振英、贺长英、庄子芹、惠友升、杨秀兰、尹尚莲、夏桂贞、刘荣等妇女,在参军大会上给丈夫披红戴花,送郞参军。男人上前线,村里只有妇女和老人、小孩,生产和支前的工作就落在她们肩上,晚上还要缝军衣、做军鞋、凑给养,拥军优属,经常一天到晚不眨眼。
“识字班”更活跃,办剧团,自编自演节目。如她们自己编的快板书很受群众欢迎:
日本鬼,喝凉水,走起路来断了腿,要打枪,哑了子,打大炮,鼓了底……
范家楼的“识字班”经常到外村演出,晚上还到敌占区贴标语,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,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。
“识字班”队长范熙华,为反抗封建束缚,从小不缠足,和男人一样下地干活,从事革命活动,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曾多次遇难脱险。范玉波(范熙焕)是当地最早的女子教师,她创作了独幕剧《母亲送儿参军》,自己扮演母亲,很感人,每逢演出常当场出现母送子、妻送郞、妹送哥参军的动人场面。还有范萍、范伟云、范伟英、范琳等女子,人称“花木兰”,积极报名入伍。范崇招在下卜落崮参军大会上第一个上台报名参军,胸前戴上大红花。接着,范崇希、范庆和、范伟华、范伟亮、范伟师纷纷响应,也报名入伍。
关于范家楼妇女的斗争热情,1948年11月28日的《鲁中南报》曾以《没有碾也能碾米》为题进行过专题报道:
日照县芦山区台庄乡,接到区上的通知,要在三天突击完成56700斤加工粮;碾少。全乡7个村只有四个能使的碾,台庄二00来户人家,只有一个碾,范家楼近三00户人家,一个碾也没有。一个碾一天能碾三00多斤。怎么办呢?大家想了半天,无办法,最后决定还是依靠群众,与群众商量,一定会有办法。
因为干部少,首先在基点范家楼、沈家庄、台庄三个村以闾为单位召开座谈会,由区干部说明胜利形势和发展前途,加强胜利信心的教育。并发动大家讨论:支前为了谁?前方战士拚命流血英勇杀敌,咱在后方应怎样努力支前?大家都纷纷地争着发言,范家楼的范崇梅说:“今天咱在家过安稳日子,都是解放军拚命流血给咱打下来的。国民党在这里时,咱家也不敢回,如果不好好支援前线,咱的好日子是不会过得长的。”妇女干部说:“支前是为保咱自己的饭碗,今天咱妇女们不干还等什么时候呢?”在座谈中,大家都充满了信心,纷纷保证按时完成任务。接着又转到怎样完成任务呢?大家歪着头想来想去,你一言我一语,结果竟想出了五种办法。
一、用破簸箕剪成与磨样大的一个圆形,当中挖个小窟窿,套在磨脐上,磨顶放从子推即可。用时可把破簸箕弄湿,这样才抗磨。二、用盖垫子也可以(愈薄愈细愈好),当中挖个小窟窿,上磨时用水弄湿。三、用洋铁片,剪成茶碗口大一个圆形,中间挖个洞,套在磨脐上推即可。四、用和磨脐样的铜元铜钱,放在磨脐顶上。看钱的厚薄而确定垫两个或三个,主要不能使小米碾碎为标准。五、用席子剪成和磨一样大的一个圆形,当中挖个洞,弄湿,套在磨脐上即可推。以上这五种办法,头两种最好,出米不碎,而且多。后三种较慢一点,并有少数碎米。磨推不净剩有少数谷子,可使碓卡,即会全部脱谷。
除了在工具上改造而外,并提倡合作互助。如范桂积自己应推一八0斤,但碓磨缺乏,就和有磨的合作。
第二天区里即召开全乡的干部大会,由于区干部把基点村进行的情况和推米的办法,作了详细介绍,并提出主要干部亲自下手,领导群众碾米。结果,全乡七个村,两天多的功夫,完成了七0四0斤,超过了任务。在质量上做到了“米色清白,无砂无糠无谷”的要求。
【3】
在烽火连天的岁月,范家楼人不畏强暴,舍生忘死,前赴后继,同日、伪、顽、匪殊死搏斗,使该村成为坚强的堡垒村,八路军驻日照办事处、滨海地区主力部队老六团指挥部一度移驻该村。至1949年建国,从该村奔赴全国各地并走向各级领导岗位的干部达100余人。其中,有十几名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。
在范家楼村东葡萄山脚下,建有烈士陵林。陵林始建于1956年,由区政府修建,因战争年代范家楼驻过八路军野战医院,医治伤病员期间不幸牺牲了好几位烈士,当时把他们葬在了村西岭野林里。又因该村曾牺牲了11位烈士(范崇学、范干民、范熙迎、范伟晋、房守松、范伟光、范伟方、范奉法、王宜兴、范奉德),是当地烈士最多的村庄。因此,区政府决定将散葬的烈士墓迁到葡萄山脚下,建起了这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林。
陵林占地1000平方米,院内有一广场,四周植苍松、红枫,陵林四周一棵棵笔直如盖的苍松翠柏象卫士一样巍然屹立,守护着烈士英灵,院内安葬着30位烈士的英灵忠骨,每座墓前都立有石碑,镌刻着烈士的事迹。其中有日照县七区区长范干民、武装自卫团团长范崇学,党的好儿女惠家沈马庄的惠恒智和他的哥哥惠恒桂等烈士的陵墓。还有几位无名烈士,来自山南海北,将英骨忠魂抛在异地他乡,使人更加敬佩。每逢清明佳节,各界人士和中小学生怀着对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,前来祭扫陵墓,寄托哀思,接受教育。
范崇学烈士,生于1903年,1939年8月21日英勇牺牲。曾任日照县七区武装自卫团团长。妻房振英,1939年入党,地下工作干部,1946年当选为县、专署参议员,1965年去世。
范崇学祖辈打铁为生,少年时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。1938年经范干民介绍入党,成为范家楼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。由于有特殊的打铁手艺和僻静住处,范崇学家成了我党的活动场所和秘密联络站,他白天以打铁为掩护游走四乡联络工作,夜间常为八路军修造枪械。同时,配合据点里的地下党员,里应外合,扰乱、打击敌人。
1938年下半年,范崇学被任命为日照县七区武装自卫团团长。1938年8月18日,他带病前往陈家沟参加会议,被顽匪杨百福部逮捕,在酷刑面前坚贞不屈。1939年8月21日,在日北闫马庄(今属五莲县)被杀害,时年36岁。
范干民(名崇财),生于1914年,少年时在本村小学读书,毕业后留校任教。1936年考取莒县中学,毕业后被组织分派到本区陈家沟以教书作掩护做地下工作,期间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,常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教育学生,启发他们的革命思想,深受师生爱戴。
1938年8月范干民带领一批学生在黄墩参加抗日队伍。同年秋,他同范熙彭被介绍到岸堤干校学习,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1月,从岸堤干校毕业,由鲁东南特委介绍到日照,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,在日照临时县委工作。1939年,被派回家乡做组织工作,在家里成立了“乡动委员会”,在此工作一年左右。这期间,利用合法身份,先后在本村和邻村发展了一批党员,组建了好几个党支部。
1940年12月,任抗日民主政权日照七区区长,在黄墩办公,生活十分艰苦,斗争也十分残酷。
1941年3月2日晚,范干民同50多人在黄墩开会,遭遇敌人突然袭击,所有与会人员被捕,敌人用铁丝拧住范干民的“锁子骨”。同年3月6日,被押送给土匪杨百福部。敌人为防其越狱,在他小腿上锲入铁钉,百般折磨。范干民却大义凛然,坚贞不屈。同年8月在上蔡庄壮烈牺牲,时年27岁。
范熙迎,1924年出生,1931年至1937年在范家楼小学读书,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。1937年高小毕业后到蒙阴中学读书,积极投入抗日宣传。1938年秋,由于日寇反复扫荡,学校停办,中断学业回家。不久即与本村范伟善、上卜落崮刘成汉一起参加革命工作,次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参加工作后,他在文艺宣传队工作,其间努力发挥自己才干,积极宣传抗日救国,创造性地开展工作,成为宣传队的骨干。1942年,国民党五十七军百十一师在常恩多师长率领下,弃暗投明,党随即选拔该师连以上干部成立军官学校,范熙迎受组织委派,出任该校校长。经3年时间,为党教育改造了一大批有知识、有能力的军队干部。1945年春,百十一师奉命开往东北,范熙迎受组织安排到藏马县(今胶南)某区任指导员,开展地方工作。其间,深入发动群众,使该区各项工作搞得轰轰烈烈,受到县委的表彰。1945年,在一次执行任务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,时年21岁。
为有牺牲多壮志!范家楼,日照“小延安”,在民族危亡关头,以其卓越的贡献写下了浓重一笔,留名青史示后人。 |